首页 要闻 参政议政 视察调研 民主党派 视频 图片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加强政协理论研究 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13-09-26 16:40:04   来源:香格里拉网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近年来,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宽广的空间,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日渐得到重视与加强,全国各地各级政协的理论研究工作都有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准确把握政协理论的基本方向,明确政协理论的主要任务,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是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立足点,增强推动政协理论不断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一)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人民政协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人民政协诞生60多年来,通过不断实践,使我们对人民政协工作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只有重视政协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实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使理论始终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和引领实践。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政协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为人民政协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协理论的概念,标志着政协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这也为政协理论研究提出了现实任务。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协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政协理论体系,是政协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推动人民政协工作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科学组织人民政协的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增强建言献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如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参谋部”、“智囊团”的咨询、论证、评价功能,推动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如何整合智力资源,降低政协建言成本,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实践上的问题,更是理论上的问题。只有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才能对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深入回答;才能以先进的理论指引工作实践,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这是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基本点,准确把握政协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思想和方向

研究和发展政协理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三大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和回答政协理论的科学定义、基本内涵、理论渊源、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要求的政协理论体系。同时,政协理论作为党和国家思想理论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各党派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要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协调、全面的要求,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政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切实提高人民政协的履职水平。

(二)必须从不断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局出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发展政协理论,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发挥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使人民政协切实成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三)必须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贯穿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只有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积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政协理论研究如果仅局限于政协自身,而不是着眼全局,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探索人民政协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依据,也是人民政协的未来方向和使命。为了完成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政协理论研究只有服从服务于团结与民主主题,把是否有利于增进团结、发扬民主作为重要标尺,才能更加正确地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回答。

三、研究着力点,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一)围绕第一要务,推动参政议政形式创新

1.调查研究的形式创新。一是突出选题方向和策略的调整。调整选题方向,着眼于两头,着眼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头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一头是关注民生,瞄准人民群众密切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强调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专业性。专题调研应广泛邀请各界专业人士组织课题组,确保形成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三是注重成果转化的规范化、制度化。

2.专题议政的形式创新。一是在政协全会上增设专题议政。可邀请党政领导与政协委员一起就某些专题当面交换意见,使委员参政议政更为集中、直接和深入。二是丰富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委会会议的议题。注意将专题议政与视察、调研工作结合起来,把调研、视察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提升为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议政专题。涉及某一方面的问题则由专委会会议进行讨论,以专委会名义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一些有分量、有价值的建议。三是使政协各项工作形成一个系统。除了将专题议政与调研、视察结合以外,还要与社情民意、提案及其他各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社情民意、提案等工作发现专题议政的题目,通过视察、调研形成报告进行专题议政。

3.反映社情民意形式的形式创新。一是拓宽信息渠道。创办政协《社情民意》专刊、政协语音信箱等。二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信息员网络,保证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经常性、稳定性。三是提高时效。探索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直通车”渠道,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的热点、难点问题筛选汇总报送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努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四是抓好督促落实。使政协信息工作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为汇集民智、反映民意、推动有关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4.提案工作方面的形式创新。一是提案选题方面,努力实现提案结构从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积极引导委员围绕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提案。二是提案办理方面,努力实现从答复型向落实型的转变。推动提案办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提升提案办理质量。三是提案工作服务方面,努力从收发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发展协商民主,积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

1.完善协商程序,推动政治协商进入决策程序的机制创新。要积极探索政治协商的新形式,例如以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听证会议为载体,对重大工程项目等专业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进行专业协商;以调研报告、政协提案、情况反映为载体,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书面协商;以联席会议为载体,对重大经济决策等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敏感问题进行个别协商等,从而形成常态的、科学的决策机制。

2.注重协商实效,探索建立协商反馈机制。要使政治协商成为持续互动、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过程。建立反馈机制,用制度的形式确定反馈的时限和具体要求。把政治协商纳入党政工作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标准,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对各种协商会议和重要的协商活动,各新闻单位要进行跟踪报道,发挥新闻监督的特殊功能。

3.统筹协调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机制,使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探索通过向社会公布委员相关联络信息、组织政协委员定期听取民意、设立政协委员接待日等活动,密切委员与群众的联系,并将各种联系机制制度化。二是建立社情民意汇集和分析机制,积极反映全局性、界别性、普遍性、苗头性信息,为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探索符合政协特点的矛盾调处机制,引导各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四是健全履职为民机制,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扩大政协工作的社会开放度,为各界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和正常的政治生活提供畅通渠道。五是通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的团结合作,促进党派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四、研究关键点,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一)健全机构

要从组织上尽快设立政协理论研究机构,配备理论研究人员,努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政协理论研究人员队伍,建立相应的理论研究工作制度规范。各级财政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从而把积极开展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各项工作与深入开展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研究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政协理论研究,明确要求各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把政协理论纳入培训和教学计划,并安排专门的研究人员和经费进行研究。各级政协机关要积极推动,切实加强上下级政协的联系,积极创新理论学习和培训形式,着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重视理论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理论研究激励机制,努力开创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大宣传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要充分利用政协网站平台、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政协理论研究的宣传,开设政协理论研究之窗。要充分利用各种政协理论研究组织、各种政协理论研讨会搭建平台,交流经验,推动工作。要充分利用政协自己创办的刊物和积极向其他刊物投稿等方式,占领舆论阵地,扩大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国庆
主办:中共香格里拉市委 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
承办:香格里拉市委信息技术管理中心 香格里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 0887-8222726
备案号:滇ICP备13000589号
技术支持: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