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参政议政 视察调研 民主党派 视频 图片
首页 > 视察调研 > 正文
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09-25 16:58:14   来源:

     政协香格里拉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关于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主席会议要求和政协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组成了以汪主席为组长,各位副主席为副组长,政协各委室、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府涉农部门组成调研组,按照县委政府“巩固蚕桑产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稞、烟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和发展高原牦牛、藏香猪、尼西鸡为主”的养殖业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及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从4月19日开始,通过座谈、走访、察看,历时八天,对全县农业产业在调整布局以及突出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及成效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州农业工作安排,我县召开了农业产业现场推进会,确立了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并在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就如何抓特色,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置和安排,提出按照十五字方针,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海拔高差大,属半农半牧农业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14753公顷,全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69.9亿元,同比增长18%;农业总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村经济总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同比增长15%;粮食总产达7.19万吨。按照“优布局,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扶龙头”的农业发展十五字方针,根据中央2013年1号文件精神,加大了“多予”、“少取”、“放活”等政策的贯彻落实,面对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一系列种养殖工程,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立足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着力进行了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结构和产品品质结构调整工作。一是按照高原地区重点发展青稞、马铃薯、春油菜、反季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和牦牛、犏牛、藏香猪,尼西鸡等特色畜禽养殖业;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核桃、红豆杉、花椒等林产业和干鲜果品、药材、豆类;沿江一线重点发展冬青稞、蚕桑、核桃、烤烟、葡萄,发展生猪养殖,积极调整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新进展。二是按照“产业开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的思路,以种养殖产业开发为重点, 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向农、林、牧各业并举发展。2012年底,全县大小牲畜存出栏分别达43.95万头(只)和70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8217万元。同比增长11.03%。林业和牧业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点发展了无公害蔬菜、马铃薯,高原油菜、蚕桑、烤烟等产业。
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由小而分散的传统农业逐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初步形成了种养两大主导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明显增强,全县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强化服务的工作方式和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
2、以种养为主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显著提高。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全县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在基地规模、质量效益和经营机制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些养鸡、养猪和养牛的基地初步建成,并逐步带动和辐射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3、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县委、县政府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二是坚持小流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三是加大投资,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人畜饮水困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4、农村非农收入得到较快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拓宽,收入稳定增长。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全面稳定增长。
5、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功能显著提高。一是建立健全了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技、畜牧等站所的改革和管理,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保留并加强了农业综合服务站所机构和人员。二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大市场容量,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工作。
6、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同步进行,特别是小康建设进程加快。一手抓开发式扶贫,一手抓小康建设,使扶贫工作和农村小康建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7、惠农政策在全县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农民对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有了明晰的认识,坚定了信念,增强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近年来,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县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县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具体实施与县委、政府的规划、安排距离较大,落实不力。从现实来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2、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尽管全县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一个如何很好的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县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传统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4、职能部门和乡镇在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农业产业调整、安排和布局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具体的制度和措施。
5、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存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6、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烤烟产业挂靠丽江,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7、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8、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主要问题仍然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流转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9、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存在套取国家项目资金的现象,项目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10、高原特色养殖项目,如牦牛养殖等,应加强落实力度,对已有项目安排的,要积极与省、州对接,加大项目的对接落实力度。

责任编辑:李国庆
主办:中共香格里拉市委 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
承办:香格里拉市委信息技术管理中心 香格里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 0887-8222726
备案号:滇ICP备13000589号
技术支持:云南网